世纪恒通在线提示:《蒙(méng)求》是唐朝李翰(hàn)编著的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。全书都用四言韵文,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,上下两句成为对偶,各讲一个掌故,总计2484字。
【原文】相如①题柱,终军弃繻(rú)②。
【注释】①相如:即司马相如。西汉著名文学家,擅长写汉赋,代表作有《子虚赋》《上林赋》《大人赋》等。同时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,也流传千古。
②终军弃繻:终军,字子云,西汉著名政治家、外交家。
繻,古时用帛制成的一种关卡出入凭证。
【译文】司马相如路过升仙桥时,在桥头上题诗一首,以此来表明自己的志向;终军进入函谷关后,就将通行证扔在了一边,表明自己一往无前的决心。
【典故】相如题柱:典故出自于《华阳国志·蜀志》。
司马相如是西汉时期四川人,为人才华出众,志向远大。他在年轻时,就从蜀地出发前往京城,希望能够得到重用。
这天他在路过升仙桥这个地方时,一时兴起,就在桥头的柱子上写下了这样一句话:“身为男子汉大丈夫,如果不能乘坐高头大马,就绝不会再从这座桥上经过。”
到达京城后,司马相如凭借着自己出众的才能,很快受到了皇帝的赏识,也实现了自己当初的誓言。
终军弃繻:典故出自于《汉书·终军传》。
西汉人终军前往函谷关时,把守关隘的士兵,发给了他一张通行证,如果返回的话,必须持着这张通行证才可以出关。
但是终军却发誓说:“大丈夫前往京城,如果不能取得功名,就再也不会拿着这张凭证返回来。”说完,他就将这张通行证丢在了一边。
终军达到京城后,通过自身的努力,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,并代表皇帝巡视关东地区。当他功成名就,再次从函谷关通过时,昔年那位士兵竟然还认得终军,于是就感慨地说:“这不就是先前扔掉通行证的那个人吗?”
【赏析】司马相如在柱子上留下豪言壮语,不达功名不罢休;终军过关时发誓,如果不能富贵,就不准备再次出关。他们两人都践行了男子汉大丈夫志在四方的诺言,立志去追求人生的远大理想,有恒心、有毅力才能成功。
【原文】孙晨槁席①,原宪桑枢②。
【注释】①孙晨槁席:孙晨,汉朝历史人物。
槁席,形容睡觉的席子很破旧,难以抵挡寒冷。
②原宪桑枢:原宪,字子思,孔子弟子,七十二贤人之一。
枢,门轴。
【译文】孙晨家境贫寒,只好将稻草盖在身上取暖避寒;原宪生活清贫,然而始终怡然自得。安贫乐道。
【典故】孙晨槁席:典故出自于《三辅决录》。
汉朝人孙晨年轻时,家里很穷,他依靠日常给别人做一些杂工维持生活。到了冬天,天寒地冻,但是孙晨的家里面,却连一条棉被也没有。为了抵挡寒冷,孙晨只好将仅有的一捆稻草铺在身上,以度过漫漫寒夜。
原宪桑枢:典故出自于《韩诗外传·卷一》。
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之一,他在鲁国居住时,由于家庭贫困,只能住在条件极其简陋的地方。
当时他的住所是一座茅草屋,四面漏风,一旦遇到刮风下雨的天气,茅草屋就会四处漏水。除了茅草屋外,家中的门轴是用桑树做成的,院墙也是用一些蓬草编织而成,可以说生活条件非常差。然而在这样一个简陋的环境中,原宪依然能够保持乐观的心境,每日弹琴高歌,安贫乐道,令人敬佩。
孔子的另一名弟子子贡,曾担任卫国的大臣。有一次,他骑着高头大马来看望原宪,看到对方快快乐乐,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,还一度以为师兄的精神上是不是出了毛病。
但原宪面对子贡,坦然地回答说:“所谓的贫穷只不过是缺少金钱罢了,所谓的精神上出了问题,是因为肚子里面有很多才华不能发挥出来。对于我来说,只是生活条件有些差罢了,而不是什么精神上的问题。”
原宪的一席话,让子贡羞愧万分。
【赏析】孙晨家境贫寒,但他能坦然处之,将这一段生活当成人生的必要磨练,吃得苦中苦,方能人上人;原宪生活困难,但他始终能够坚持个人的人格操守,这份高洁的品行令人敬佩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安鑫宝配资,第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