脊髓炎,特指急性横贯性脊髓炎,是一种由自身免疫、感染或血管炎性因素导致的,以脊髓白质炎性脱髓鞘和/或神经元坏死为主要病理特征的综合征。其核心临床特征为在数小时至数天内迅速发生的、局限于脊髓节段或数个节段的功能障碍,构成了一个典型的、急性进展的临床图谱。
一、 核心症状:运动、感觉与自主神经的“三联征”
脊髓炎最典型的表现是运动、感觉及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组合,其严重程度和具体分布取决于炎症病灶的纵向和横向范围。
运动功能障碍:这是最早也是最引人注目的症状。病变水平以下的肢体出现迅速进展的瘫痪,通常从单侧或双侧下肢的无力开始,可向上蔓延至躯干和上肢。肌力呈“下行性”或“对称性”加重,从轻度的力弱(如走路不稳)迅速进展至完全性瘫痪(肌力0-1级)。肌张力早期可因脊髓休克而表现为弛缓性,但随着休克期结束(通常在数周内),逐渐转变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的特征性表现——痉挛性瘫痪,表现为肌张力显著增高、腱反射亢进(如膝反射、踝反射活跃)、阵挛以及病理征阳性(如巴宾斯基征阳性)。
展开剩余63%感觉障碍:与运动障碍相伴而行,同样呈现“横贯性”特征。病变平面以下所有感觉均减退或消失,包括痛觉、温度觉、触觉和位置觉。患者主诉从胸部或腹部以下“像一块木板”或“被捆绑”一样,感觉麻木、缺失。一个极具定位价值的体征是感觉平面,即正常感觉区域与异常感觉区域的分界线,其高度通常与脊髓受累节段相吻合。此外,患者常在感觉平面附近出现束带感,感觉身体被一圈紧箍带束缚。在感觉恢复过程中,部分患者可能遗留神经病理性疼痛,表现为烧灼样、电击样或针刺样的异常疼痛。
自主神经功能障碍:这是脊髓炎区别于许多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的关键特征,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。
膀胱与直肠功能障碍:早期因脊髓排尿中枢(骶髓)与大脑皮层联系中断,导致尿潴留和大便失禁(无张力性膀胱)。随着脊髓休克期的结束,膀胱功能可能转变为反射性膀胱,表现为不自主的、无意识的排尿,尿意和尿失禁难以控制。
心血管功能紊乱:高位颈髓(C4-T1)病变可累及交感神经中枢,导致心血管反射失调。早期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(从卧位或坐位站起时血压骤降,头晕、眼前发黑),严重时可引起晕厥。少数患者则表现为心动过缓或心律失常,即脊髓休克期的心血管表现。
体温调节障碍:下丘脑发出的体温调节通路下行经过脊髓,因此胸段以上损伤的患者常出现体温调节障碍。表现为体温随环境温度变化而波动,或出现中枢性高热(体温持续在39-40℃以上,但无感染迹象),亦可表现为体温不升。
二、 伴随症状与病程特点
脊髓炎的起病通常较急,多数患者在数小时至数天内症状达到高峰。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-2周可有非特异性前驱症状,如低热、乏力、上呼吸道感染或消化道感染史,提示其发病可能与感染后自身免疫反应有关。
在急性期,患者常因瘫痪、感觉丧失和疼痛而卧床,需要高度护理。随着病情进入稳定期,运动功能可能部分恢复,但痉挛、肌张力增高和感觉异常往往会成为长期遗留的问题。部分患者(尤其是在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中)可能表现为复发型病程,即经历多次复发,每次复发均可能导致新的、不可逆的神经功能缺损。
综上所述,脊髓炎是一种以急性横贯性脊髓损伤为特征的严重疾病,其临床表现是运动、感觉和自主神经功能系统性障碍的综合体现,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构成巨大挑战,需要多学科的综合管理与长期康复。
发布于:北京市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安鑫宝配资,第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