世纪恒通在线提示:《蒙(méng)求》是唐朝李翰(hàn)编著的以介绍掌故和各科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儿童识字课本。全书都用四言韵文,每四个字是一个主谓结构的短句,上下两句成为对偶,各讲一个掌故,总计2484字。
【原文】端木①辞金,钟离委珠②。
【注释】①端木:即子贡,又名端木赐。孔子得意弟子之一,“孔门十哲”代表人物,孔子称赞他为“瑚琏之器”。子贡很会做生意,“君子爱财,取之有道”的名言,就是出自子贡之口。
②钟离委珠:钟离,即钟离意。会稽山阴人,东汉官员。
委,推辞、拒绝不要。
【译文】端木为国家分忧解难,不肯接受赏赐;钟离品行高洁,不愿接受从贪官那里搜出来的珠宝赏赐。
【典故】端木辞金:典故出自于《吕氏春秋·先识览》。
春秋时期,一些鲁国人被其他国家抓走,成为了奴隶,鲁国为了解救这些人,就颁布了这样一条命令:如果有人能够出钱,将被俘的鲁国人救回来,那么就可以前往鲁国的国库中,领取一定的奖励。
其中一个叫端木赐的人,他是孔子的弟子,家里很富裕,于是就积极地响应鲁国朝廷的号召,自己出钱出力,救了很多被俘的鲁国人。
端木赐因为家境不错,对于鲁国的赏赐也就满不在乎,拒绝领赏。他认为自己这样做,减轻了鲁国的负担,为此沾沾自喜。
孔子得知端木赐的做法后,就批评他说:“你手里有钱,可以不在乎这样赏赐,但那些家境一般的人,看到你没有领取奖励,反过来自己也不好意思去领取奖励了。所以你的这种做法,从表面上看非常不错,但是实际上却打击了其他鲁国人做事的积极性。”
钟离委珠:典故出自于《后汉书·第五钟离宋寒列传》。
钟离意是东汉时期的大臣,有一次朝廷将当时的交趾太守处死,并没收了他贪污的收入,随后皇帝又将这些没收来的赃物分发给了群臣,自然钟离意也得到了一份。
但是令人奇怪的是,钟离意却将这些金银珠宝全部丢弃在了地上,拒绝接受。皇帝得知消息后,就询问他为什么这样做。
钟离意回答说:“先前孔子虽然快要渴死了,但是也能够忍着不去喝盗泉的水,所以臣子我也不能够接受这些赃物。”
皇帝听后非常高兴,称赞钟离意高尚的品行,于是就又从国库中拨出一部分金钱,专门奖给钟离意。
【赏析】端木赐不要国家的奖赏,看起来是一件好事,但孔子为什么要狠狠批评他呢?原因就在于端木赐犯下了一个拔高道德标准的错误,他的这种高姿态让普通民众难以接受,负面影响非常不好。
钟离有志气,有骨气,他身上的浩然正气,值得人们去学习效仿。
【原文】季札①挂剑,徐稚致刍(chú)②。
【注释】①季札:姬姓,名札,又称公子札。春秋时期吴王寿梦的第四个儿子,以贤能著称。
②徐稚致刍:徐稚,字孺子,东汉人,一生隐居避世,不愿出来做官,深受人们的敬重。
致刍,即献上青草。致,献上;刍,青草。
【译文】季札信守承诺,将宝剑挂在友人坟墓的树上;徐稚清高自赏,不拘小节,使用青草去祭拜友人。
【典故】季札挂剑:典故出自于《新序·节士》。
吴国的季札出使鲁国,中途路过徐国,然后去拜见徐国的君主徐君。
交谈中,徐君看中了季札身上携带的宝剑,但是没有将内心的想法说出来。季札非常聪明,他从徐君的神情上,很快猜出了对方的心意。不过因为他还要出使鲁国,不能够当场将宝剑解下来送给徐君,想着返回时再赠送也不晚。
等到出使任务完成后,季札返回徐国准备拜见徐君。不幸的是,徐君已经染病身亡,季札得知消息非常后悔,他就将宝剑解下来,将它系在了徐君坟墓的树上。
季札身边的人看到这种情况,就对他说:“现在徐君已经去世了,你这样做是给谁使用呢?”
季札回答道:“事情不是你们想象的那样,当时我心中已经将宝剑许诺给了徐君,怎么能够因为徐君不在人世了,就轻易违背自己的诺言呢?”
徐稚致刍:典故出自于《后汉书·周黄徐姜申屠列传》。
徐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士,当时的太尉黄琼对他极为欣赏,屡次请他出山做官,但都被徐雅婉拒。
黄琼去世后,徐雅得知消息,就前往黄琼的墓地祭祀了一番。当时参加祭祀的人群中,有一个名叫做郭宗林的名士,也非常欣赏徐雅,于是就派人去追赶他。
徐雅见到追赶他的人后,说自己不愿返回和大家见面,只是让来人代为向郭宗林致意。不久后,郭宗林的母亲得病去世了,徐雅听到消息后,还像以往一样,前往郭宗林母亲的坟前祭祀,依然不肯和大家见面,只是将一把青草放在了墓前。
当人们看到徐雅放置的这些青草,都纷纷猜测他的用意。郭宗林最为了解徐雅,于是解释说:“徐雅将一把青草放在这里,意思是比喻人的德行如美玉一般。只是我郭宗林没有什么德行,难以担起这个称呼啊。”
【赏析】季札的做法告诉我们,诚信是金,一诺千金,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和信任;徐雅淡泊名利,行为方式非常特别,君子之交淡如水,也许就是这个意思吧!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网上配资炒股门户,安鑫宝配资,第1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